一、项目基本情况
按照《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民政厅关于下达2023年省级财政福彩公益资金的通知》(川财社〔2023〕57号)和《四川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民政厅残疾人福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川民发〔2021〕162号)文件精神,2023年省级财政下达我县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补助资金60万元,共3个社区康复站点,每个站点按照2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设置咨询接待室、康复训练室、活动休息室和开展康复服务。经政府批准后拟在淙城街道三里桥社区、讲治镇宝石社区,淙城街道九石坎社区(复康医院),为本辖区及周边村(社区)已经纳入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管理的个体或需要康复且有康复意愿的非严重精神障碍个体开展康复服务?!熬裾习缜蹈捶瘛毕钅渴敲裾檬「2使娼鹞裾习屑踩烁鎏逄峁┑目蹈捶?。是以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为目标,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与参与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综合运用精神医学、康复治疗、社会心理、社会工作、社区支持、志愿服务等专业技术和方法,开展全生命周期关怀帮助、健康教育、功能训练、社会支持,以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的专业社会服务。为开展好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工作,按照程序进行招标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精神障碍残疾人开展服药训练、预防复发训练、躯体管理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能力训练、职业康复训练和心理康复,自2024年2月以来,评估摸底340人,建档服务265人,其中开展常态化服务185人,重点个案服务80人,开展小组训练12次,特色主题活动4次。并采取集中训练和上门方式开展康复服务。
二、项目总体做法
首先对精神障碍患者开展调查评估,按照“一人一档”建立档案,并制定个案服务计划;对所有符合康复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常态化康复服务和重点个案服务,每月开展一次小组训练活动和特色主题活动。具体做法:
1.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完成评估后,对患者药物监管,随时观察患者的服药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对早期发现病情波动的患者及时医疗介入,对患者在康复期间随时可以获得用药、生理、心理、身体状况的咨询,及时为患者排忧解难。
2.对康复患者提供康复平台,心理咨询室、图书室、文化娱乐活动室、训练室、训练器材,对每个个体量身制定康复计划、实施培训课程。
3.每年由专业人员为有需求的服务对象进行至少 1 次基本生命体征检查等;针对有需求的进行家庭病床、家庭护理、运动康复功能锻炼、语言康复训练服务;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培训。
4.对服务对象进行个人卫生指导;辅导服务对象学习生活技能;帮助服务对象建立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训练;协助服务对象看病、就医。
5.开展适合精神残疾人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残疾人提供适宜的交流平台,开展聊天谈心、娱乐点播、节日关怀、生日祝福、心理渲泻、专业介入等精神慰藉服务。
6.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不同需求,有计划地对提供精神卫生、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重点开展监护人的用药、护理指导和精神康复知识培训、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能力等技能训练等项目。
三、项目总体成效
通过对社区内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的一系列康复服务,让更多的居家患者去适应社会,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能力等技能,解决了精神障碍残疾人的难点问题,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感,得到了群众的好评,患者及家属对此项目的实施也表示非常认可。
四、典型事例介绍
九石坎社区患者李某72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家中一共5口人,患者的儿子女儿都因遗传因素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该患者的女儿长期在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患者本人和儿子经过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已经出院,该患者家庭贫困,家中还有一位年迈的老母亲,工作人员主动对该患者及家人关怀慰问,并有专科医生对患者及其儿子进行了病情评估、服药指导和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并对患者及家人进行了个人卫生指导并辅导他们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让患者病情得到有效康复。
三里桥社区患者梁尤燕,因为与丈夫经常发生争吵,情绪非常低落,起伏不定,经过一段时间的个案辅导之后,通过心理辅导和情绪减压、发泄放松等方法,患者已经可以很轻松愉快的与丈夫沟通,夫妻关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建设社区患者胡凤姣,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害怕陌生人,有严重的社恐症,经过跟踪服务之后可以和工作人员一起出去参加活动,并主动申请当志愿者帮助其它残疾人。
建设社区患者阳如惠,因与读初二的女儿沟通有问题,女儿都不愿意回家住,通过个案服务之后患者与女儿的关系已经好转,女儿也愿意回家住了,患者及家人恢复了正常生活,对工作人员的服务非常满意。
宝石社区患者文小明精神障碍残疾人,今年54岁,患病30年,丈夫也是一名肢体残疾人,连简单的穿衣也无法完成,经过我们生活能力康复服务后,现在已经完全可以生活自理,并可以帮助家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计划
针对有需要的患者继续跟踪服务,并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驿站孵化培育,起到引领示范的带头作用,培育更多的本土服务驿站,为精神障碍患者得到及时的康复训练,加大社区康复的力度,针对不同的病人和病情,开展更多层次的康复治疗工作、促进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尽快恢复、帮助患者逐步回归社会。